职工夜校《中医保健养生班》报名通知

2016/05/20

 职工夜校第四期拟开设面向全校教职工的《中医保健养生班》,通过我校医学院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授,旨在帮助大家从多个模块感悟千年中华文化与养生智慧,实现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和谐。
    本期《中医保健养生班》共计14个讲座(详细内容附后),将于6-12月每月开设2场(具体日期另行通知),上课时间为工作日晚上的7:00-9:00,有兴趣参加的老师请于527日前登陆职工夜校网站报名(登录方式及操作说明详见职工夜校网站—服务指南—学员操作手册),或通过所在单位统一收集报名信息后提交职工夜校,邮箱:285326775@qq.com,联系人:廖老师,电话:2187810

附:《职工夜校中医保健养生班课程安排》
 
 
 
职工夜校
2016518

职工夜校中医保健养生班课程安排
 

序号
姓名
职称
课程名称
研究领域及成果
1
杨宗保
副教授
轻松腹疗祛百病
从事针灸推拿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16年,主要从事针灸对应激性胃溃疡和胃癌癌前病变的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课题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国家规划和创新教材4部。
2
陈少东
教授
体质养生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一级横向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同事在《肝健康之友》等科普杂志撰写“用中医辩证思维知道脂肪肝体质养生脂肪肝”、“与肥胖症如影随形的脂肪肝”等科普文章,参编《观舌养生》、《临床实用舌象图谱》著作两部。
研究领域主要设计肝病、抑郁症、中医养生学、中医诊断学等。
3
洪燕珠
副教授
月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研究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基本特征,利用四诊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分析技术、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亚健康状态与四诊信息、人体生理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与关系,探索建立系统的亚健康状态的评测方法、辨识分类指标与判断标准。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4
廖铦
副教授
天人相应,中医学导论
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学、推拿学、各家学说,也曾从事中医内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秉承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独特的传统——中医系教师应具有纯粹中医临床诊疗技能,个人因此具备30年的中医临床技能和临床教学经验。
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因善治各种疑难杂病,而获多方好评。
至今已在中医学权威刊物《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骨伤科学权威刊物《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发表论文9篇,并在其它类中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篇,涉及骨伤科生物力学、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疑难病证、中医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领域。现已获厦门市科技局10万元的经费资助,进行足球踝生物力学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
5
赵育芳
副教授
养生三件事
致力于中医药诊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与译著2部。
临床专于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内科肺系、脾系病证,临证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调治儿科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腹泻、便秘和内科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等病证以及人体亚健康状态。
教学擅长中医英语教学,多次赴境外大学讲学,开设中医课程。
6
周然宓
教授
神针神在何处
从进化论解读医学。提出了如下独特观点:阑尾的作用是为了储存粪便,从而维持菌群平衡;扁桃体是先天免疫接种器官;动脉粥样癍块是调整血流的重要组织;疲劳后血压升高对脑和心脏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特别是从GPS对人体经络提出新的假设,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比GPS更为复杂的定位及其制控系统。神经系统为了最有效发挥感觉、运动作用,其细胞的轴突末梢和突触末梢理应按一定的几何结构排列,而这种几何结构就是感觉和运动细胞的轴突末梢、突触末梢相对集中在经络上,从而使经络上感觉和运动细胞的轴突末梢、突触末梢的间距小于其他部位,这一小间距为经络上针灸时,引起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中枢之间不断反馈、交互兴奋奠定了基础,从而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经络)。
7
奚胜艳
副教授
认识中药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包括中药单方、经方及验方防治消化内科疾患及常见肿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总结与传承;其他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机理研究等。
8
朱红梅
教授
女性更年期的中医保健
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的研究
研究领域:中医诊断学、伤寒学、中医妇科学。
9
王彦晖
教授
理解中医的关键角度
中医学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1983年迄今,任职于厦门大学医学院,从事《中医诊断学》、《中医温病学》等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致力于舌诊学、湿病学、肿瘤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于2004年、2009年两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撰写教材著作6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10
钱林超
教授
中医常用养生法
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等教学工作,在临床中崇尚《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应用,善用经方治疗各种外感、内伤杂病,特别是对脾胃病、心血管及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工作以来主要致力于五苓散抗高血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及饮邪的致病机理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医著三部,主持课题研究三项。多次赴香港公开大学、泰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马来西亚槟城中医研究学院、香港中医中药促进会、印度尼西亚哈撒努丁大学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
11
文磊
教授
人参、西洋参、三七的合理使用
主要采用膜片钳等电生理技术,以及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态学、行为学等研究手段,开展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抑郁症、药物成瘾、疼痛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等。
12
钱小燕
教授
中医美容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主要承担《针灸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学》等课程及中医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针灸基础与临床。在《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国家、省级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两次获得厦门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合作编著《经络辨证》等书,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专家库。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挪威、南非等地讲学、临床。多次担任全球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研修班讲座嘉宾。
13
孟宪军
副教授
小儿保健推拿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己疾病病理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针推疗法在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有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势。
14
吕崇山
副教授
现代文明病的形成和防治
采用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及信息技术等方法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的证候物质基础、方剂疗效作用机制等。

 
 
 

厦门大学职工夜校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